法师是法术的主持者,为行法的主体、法坛上的核心人物。法师的这一特定地位,决定了对他们有一些特殊的要求。这些要求,既有资格的,也有技能的,更重要的有对法师自身内在素质的基本规定。箓,法师的身份证明
法师,是有组织的宗教中的成员。行法资格的取得,须得到宗教组织的认可,然后才能获得民众的认可。宗教组织认可的方式,主要是授符箓。
证明法师身份的主要是箓。一般说来,没有授过箓的不能做法师。道门规定,没有受过正一箓的,不能为人上章奏。因为授过箓,才正式编制进“太上弟子”的行列,可以有仙职,可以向尊神称“臣”,这是就道士的身份一面说。
另一面,或许是更重要的一面,是神将天兵,皆登于箓,受之者可以驱策役使,而这又是施法的基本条件,若无将可调,如何“杀伐”妖鬼?无神吏可差,如何将章奏文书送往天庭?至于其余推验术数,也皆系于箓。
丁罗钦道长箓碟《正一修真略仪》云:真经解云:箓,绿化也。修真之士,既神室明正摄地灵祇,制魔伏鬼,随其功业,列品仙阶,出有长生度世,与道玄合,故能济度死厄,救拔生灵。巍巍功德,莫不由修奉三洞真经,金书宝箓为之津要也。
太上神真之灵文,九天众圣之秘言,将以检劾三界官属,御运元元,统握群品,鉴罪福,考明功过,善恶轻重,纪于简籍,校诚宣示之文,掌览灵图,推定阳九百六天元劫数。又当诏令天地万灵,随功役使,分别仙品,众官吏兵,亿乘万骑,仙童玉女,列职主事,驱策给侍之数目。
据此,箓是一切法术的根柢,有之可以召役鬼神,行道施法,莫不由之。
三十代天师张继先曾说过:“吾家法箓上可以动天地,下可以撼山川,明可以役龙虎,幽可以摄鬼神,功可以起朽骸,修可以脱生死,大可以镇邦家,小可以却灾祸。”
授箓从初阶升至高阶,大多积有年月。若按唐以前正一派而言,法箓二十四阶,从初到顶,不是几年可以奏效。唐代又将三洞法箓全部编制成一百二十阶,正一箓立基,上清箓最高。宋代新出神霄法,分七阶,似较简括,但实际上是囊括了太上九品经箓、北帝伏魔洞渊修真箓、正一盟威三五都功箓、紫虚阳光箓及上清箓等传统法箓。并且规定凡弟子“当志心修进,不可冒涉条品”法师的升迁仍然不易。
依科,没有授某箓,便不可役使箓上神将;授有高阶箓者,所驱役的神兵自然也多于低阶。所以有志做法师的,总希冀获授高阶法箓,社会上对道阶高者,信赖也坚定一些。
白玉蟾祖师为金丹南宗五祖,又曾行雷法,却也授有上清箓。仙传中说他“受上清箓,行诸阶法,于‘都天大雷’最著”。因为金丹内修,可以委之个人,策役雷司,便非授箓不可。他的道阶高,内功又好,所以别人对他行法的“灵验”深信不疑。
授箓道士 丁罗钦法师 行法
授箓与授法
一般说来,授箓与授法是一致的。以正一箓为例,最初的几阶,都是以护身为主,而第四阶《太上正一三将军箓》便是召役唐宏、葛雍、周武三将军的箓,至于《步星纲箓》专为踏罡步斗而设,考召箓专为行考鬼召神之法而设,四部禁炁箓为传授四家炁禁法而设。《太上正一四部禁炁箓》置于二十一品,道阶已经较高。
据葛洪祖师《神仙传》说,他的符在晋代犹在流传。箓中载有十二时服炁、思五方等炁、思五脏炁的方法,同时又载明禁倮虫、鳞虫、羽虫、毛虫及甲虫所当用的炁。说受箓后,“凡所禁止,依法施行”。授箓和传法配合无间。
授箓与授法一致是通例,然而也有参差不一的。因为种种原因,或法术传承缺失,或受箓者资质有限,往往虽得箓,却未得法。各种高道的传记中常说到他们多方参拜名师方才法力精深的。近代以来,符箓散佚,法术不传的,都十分普遍。
受箓与受法,既可有差异,那么受箓便不是做法师的全部条件。事实上受箓只是成为法师的一份资格,但能否成为法师,尚受到其他条件的限制,如道教组织内部的职责分工,一定的地域和时间条件。就个人而言,做法师须有一定的天资才赋。
授箓道士 黎罗焰法师 行法
法师的能力要求
法师在坛场上念、唱、步、诀,击令挥旗,运作有序,必有相当的资财去学习运用。过去民间有“聪明的戏子,糊涂的道士”的谚语,是说唱戏的演员必定要聪明伶俐,善于体验和表现角色,道士的唱经,只要跟着咿咿呀呀地念叨,不必懂也不必准,笨一点没关系。然而若是依之衡量法师,却不公平。
法师,与一般只会念叨的道众,有所不同。他要自己行持,又要指挥坛场执事。借用戏剧的语言说,他是主角,同时又是导演。法事中,皆有音乐伴奏,且唱念也有一定韵腔,所以法师大多嗓音嘹亮高亢,乐感较强。法事中发符飞檄,踏罡步斗各有成法,且常有其他执事参与其中,穿插绕行,此唱彼应,不许出错,反应迟钝者难以胜任。
况且,在法事进行中,尤其在民间举行度亡等法事时,法师尚有若干模拟的表演。比如“度仙桥”,在超度亡灵的法事中,表示亡者已度过仙桥,往生仙界,而不再陷于幽冥世界。在此关目中,道士蹿上叠起的两三张八仙桌,又翻跟斗而下,颇有点杂技表演的技巧。所以总的来说,做法师并非易事。那些仙传乃至地方志上记载的著名法师,其灵验未必尽如书上所记,但其表演的能耐却也殊非易,从这方面说,他们也非浪得虚名。
总之,对法师的要求,是综合了资格与能力以及平时的涵养功夫的。
行法必以戒律为先
《道法会元》卷七六《火师遗训》云:凡求仙慕道之士,不炼内丹,形还败坏,不积功行,难达玄境,不济疾苦,道果难成,不漱华池,神不清悦,欲求仙道,功行为先。必先治病祛邪,祈晴祷雨,济人利物,广积阴功,精勤香火,正直无私,何虑不获超升。但恐今人未能精思内炼,所学肤浅,符咒不真,诀法谬误,吾甚悯焉。
火师汪守真,除王文卿述及外,殊少其他资料。此段遗训不知是确有其言,还是降真所得,然而不管如何,它已成了道士的集体信条。
诸神修炼,大者如内丹,小焉者如漱华池,即漱炼唾液下咽,皆为法术内容,又是神通的基础。在具体的实践中,又与守戒相联系。道门的道德信条,大多在其戒律中得到体现。因此,对法师的要求,除了内炁足,符咒熟,知道诸法行持程式,很重要的一点,是能够持戒。
金允中《上清灵宝大法》卷一首列《本法戒律品》,强调行法必以戒律为先:允中尝谓饰躬谨行之士所当为,何独志于奉法行科而后方能迁善远罪耶?盖修仙之道,非止于尽世法而已,欲得内贞外洁,表里洞然,始可进道法之阶梯,甚至高真上圣,尚斋戒累功。故戒律者,养成德性,检束身心,学者所当先务。
圣人治世之法,必始于修身、齐家,然后可以治国平天下,莫不由中而及外也。今以本法戒律为第一品,若使行之不修、身之失正,则居不能令妻子,出不能信朋友,又其可对越上帝,以交神明哉?
金允中的意见,便如儒家,先要修身,才能治天下,道士先要守戒律,养成德性,才能对越上帝,交于神明。这些意见,代表了道门中有识之士的一般看法。
张宇初《道门十规》载明:“凡行持之士,必有戒行为先,次以参究为务。”
他批评说:苟惟务虚名,奔逐声利,必求参当世显达为师,夸名眩世,不修香火,荒怠修持,佩法纵多,徒劳商贾之负贩。
箓职贵于高大,出处务于夸眩,耽肆酒食,矜伐怨欲,不异井巷巫觋之徒。未尝留念神明,辄夸符咒之验,呼朋引类,弟相鼓惑。甚者以谢师犒将徼索酒食,诚有误于叩祈,且深乖于教范。又辄枉为人师,以盲引瞽,内无功行,外结是非,深为大戒。
张宇初为四十三代天师,他编《道门十规》,本来专为整饬道教,关于法师中种种不守道戒,品格卑污的现象正是重点批判和纠正的对象。这儿说的,无非是法师追逐声色名利的种种丑行。
此类现象当然非独明代为然。我们看历代高道编纂的科范书中,都常有此类告诫,可见是屡禁不绝。所以守戒的要求一再在道门内部敲响警钟,至于实际收效如何,不仅受时代风气的制约,也是因人而异。端诚的法师尽管仍有不少,那不老实的,恐怕也不会听了几句劝导便敛迹改过。
戒行不严,法不灵验
就守戒与法术灵验的关系言,通常认为戒行不严,人品不端,肯定不能使法灵验;且犯戒之人去施法,反而会有冥谴。
即使受过箓的道士,犯了戒行,就无法召役箓上的神将神吏。自然,道门中讲的戒,有形成戒律的行为仪规,同时,还有神道设教,因果报应一类观念的检束,元黄公瑾《刘清卿事实》说有地法中大师卢养浩死去三日又复苏,自称:“我有三事当酆都:一母死不奔丧,二邪淫败真,轻慢道法,三改摘咒诀,传授非人。”并将秘法传于刘清卿,请刘救之免酆都。看来仅有秘法,没有戒行,终了仍不免下地狱。那法,在他自己手上便失了灵验。
道门中规定若是违戒严重、德行败坏的,应予“夺箓”,即追还法箓,实即将之革出道门,便永远失却行法资格了。
至于戒行的具体要求,各派的细目互有差异,但所差异者无关大局。对法师的基本要求,乃是不贪、不淫、不杀、不害、不两舌绮口之类戒条。道阶高的,所要守的律条便多。
戒行精严,是对法师平时修养的要求。其目的显然是培养一种较为理想的人格、德行。至于法事施行中,也有一些专门针对坛场上行为、思想的戒,这些戒是特别为行法而设,法师平时也得熟悉,不致到时行为失检。
以上内容属于道家传统文化知识,非讲经讲道内容。 为更好的弘扬传统文化,敬天法祖,孝亲报恩,祈愿诸位善斋信主得寿延生,家百增福,户千纳祥,万亨事通。望大广居土善信互转相告,诚邀您及六亲属眷同沐圣光,同法沾喜,同享功德,共神沐恩。福生无量。
本观道场法会或符箓等皆由多名授箓道士高功法师完成!
科仪类别
一、平安祈福祈愿类法事道场二、求子求财求寿求缘类道场三、还债补库旺财旺运类道场四、拜斗解厄破关化煞类道场五、拜忏赦罪消灾祈福类道场六、安龙奠土净宅开光类道场七、超度追荐赈济度亡类道场八、人际和合贵人增运类道场九、婚姻合和旺姻缘桃花道场十、拜文昌祈福学业仕途道场……各类命理、预测、问事、祛邪、环境堪舆事务…请联系道长。
法务咨询报名
温馨提示:
如已登记的信众无法前来道观敬神礼拜观礼,将由道长代为礼拜。已登记法会的信众亲自前来道观,并恭请香烛物品等,可以在请香处领取,需要祈福牌或带或其他法物的,请到综合办公室咨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