隋唐五代北宋是道教的兴盛时期。
隋朝道教的转折
隋文帝实行佛道并重的政策,使用道教名词“开皇”作为开国年号,重用道士,兴建宫观。隋文帝相信符箓科谶,道士张宾、焦子顺等人向其密告符命,为杨坚称帝争取舆论。隋炀帝杨广沿袭了这一政策,敬重王远知、孔道茂等道士,还幻想长生不老,迷恋金丹仙药。
随着国家统一,上清茅山宗北传,与楼观道相互结合;隋朝道教在神仙信仰上,奉元始天尊为最高神;在道教法术上,以符箓为主,也炼制金丹,苏元朗撰写《旨道篇》,从《参同契》中发掘阐释内丹学说。
隋朝是道教发展的转折时期,隋朝统治者利用道教为其服务,为唐朝统治者崇道树立了榜样;苏玄朗首倡内丹术,是唐朝内丹学迅速发展的发端;隋朝道教以茅山宗为主并融会南北道派,为唐朝道教以茅山宗为主流的格局奠定了基础。
盛唐道教的鼎兴
隋末许多道士投靠李渊父子麾下,编造李氏为王的谶语神话,如楼观派道士岐晖和茅山宗领袖王远知。唐高祖李渊称帝后,制定了尊奉道教为皇家宗教的崇道政策:他尊老子为其祖先,宣称自己是“神仙之苗裔”,表明“道大佛小”,颁布《先老后释诏》规定“老先、次孔、末后释宗”。
唐太宗李世民重申“朕之本系,起自柱下”,再次下诏规定道士、女冠在僧尼之上;李世民采用道家清静无为、垂拱而治的治国政策,成就了“贞观之治”的盛世;晚年李世民也热衷于长生方术,大量服食丹药。
唐高宗李治继续奉行崇道政策:尊奉老子为“太上玄元皇帝”,首开给老子册封尊号之先河;尊《老子》为上经,令王公官僚学习,规定为科举考试内容;提高道士地位,在各地兴建道观。武则天依靠佛教徒为“武周革命”大造舆论,故而削弱道教。唐中宗、唐睿宗恢复崇道政策。
唐玄宗李隆基开创了“开元盛世”,道教也在其推动下达到全盛,社会上的崇道之风发展到极致。唐玄宗的崇道政策有:神话祖先“玄元皇帝”,掀起崇拜热潮;提高道士的地位,使之享受皇家特权;规定道举制度,以“四子真经”开科取士;规定《道德经》为诸经之首,并亲自作注颁布天下;积极搜集整理道经,编纂了历史上第一部道藏《开元道藏》;大力倡导斋醮,制作道教音乐,制定道教节日。
盛唐高道辈出,他们从哲学、丹道、斋醮各方面大大推进了道教建设。
以“重玄”思想注解《道德经》的重玄学在唐朝得到大发展,代表人物是成玄英、李荣和王玄览。成玄英的“重玄之道”包罗了宇宙论、政治论、人生论诸多内容,融合道家老庄哲学和佛教中观哲学、儒家思想,具有强烈的思辨色彩。李荣的重玄学充满了中道精神,认为“道”是体用一源、体用兼备的。王玄览在“道体论”的指导下,阐述了“道物”、“有无”、“心性”等问题,提出了“修变求不变”的修仙理论。
司马承祯著有《坐忘论》、《天隐子》,提出了敬信、断缘、收心、简事、真观、泰定、得道七个修道层次和斋戒、安处、存想、坐忘、神解五个修仙渐门,他的“安心坐忘”、“主静去欲”的修炼方法成为宋元内丹学的先驱。此外,孟安排、张万福、李筌、吴筠等人也对道教教义、修炼、斋醮各方面做出了贡献。
道教学者为科学技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张宾的开皇历、傅仁均的戊寅元历和李淳风的麒麟历,推动了天文历法的发展;孙思邈的《千金要方》对医药学和养生学有着巨大的贡献;张果老提出的九转丹成法促进了炼丹术和化学的发展。
此时的道教派别以茅山宗和楼观派最兴盛,备受李唐皇室推崇,天师道也开始活动于社会,各道派在理论教义和斋醮仪式上呈现出相互交叉融合的特点。
中晚唐和五代的道教
安史之乱使唐朝由极盛走向衰落,也使道教遭受破坏,但中晚唐的统治者继续沿用“尊祖”、“崇本”的崇道政策。唐肃宗、唐代宗、唐德宗信奉祈禳之术,唐宪宗、唐穆宗、唐敬宗、唐文宗、唐武宗、唐宣宗、唐僖宗信仰神仙方药。其中,唐武宗是中晚唐的皇帝中崇道最突出的:他采取措施,崇奉圣祖老子;亲受符箓,宠信道士;筑造宫观,炼丹服药;此外他还在会昌(841—846)年间下诏废除佛教,解决寺院经济膨胀对财政的威胁。
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兵祸连连,道教更是遭受劫难,但不少帝王仍因袭唐朝崇道之风,如后唐明宗李嗣源、后晋高祖石敬瑭、后周世宗柴荣、闽王王璘、前蜀王建父子等。其中后周世宗柴荣崇道最为突出,他对自己取得帝位进行神化,对高道陈抟加以礼待;同时,由于佛教的种种弊端尤其是财政问题,他采取措施大规模毁坏佛寺佛像,限制佛教发展。
中晚唐和五代十国时期,一些著名道教学者致力于道教神话、理论、道术、斋醮的研究和建设,为维护道教信仰做了不懈的努力。
杜光庭对道教建设作出很大贡献:将以往各种老子的神话传说系统化,使老子形象道、神、人三位一体;对历代研究《道德经》的情况作了总结;从神仙实有、仙道多途和历代崇道方面宣传道教;编集《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》,阐述道教仙界;对斋醮科仪进行修订,使道教斋醮科仪变得成熟。
中晚唐时期外丹术、黄白术达到巅峰,积累了丰富的化学知识,炼丹术经过阿拉伯西传到欧洲,成为现代化学的先驱。
唐朝的内丹术逐渐兴起并呈现繁荣景象,促成外丹术向内丹术过渡的代表人物是崔希范、彭晓、钟离权和吕洞宾。崔希范的《入药镜》提出只有修炼精气神才能忘形养神而归长生久视之道;彭晓提出“金液还丹是白日冲天之道”,将《参同契》上的概念重新用内丹学来定义;钟离权和吕洞宾的内丹思想体现在《钟吕传道集》中,全书以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、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,系统完整地论述了内丹学说。
著名的道士还有谭峭、罗隐和闾丘方远。
北宋道教的高涨
北宋统治者继承了唐朝崇奉道教的政策,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是这一政策的奠基者。在夺取后周政权时,赵匡胤利用华山高道陈抟等人为他争取群众,称帝之后他还登门向道士刘若拙、苏澄隐请教“治世养生之术”。赵光义崇尚清静无为的黄老政治,对黄白术、养生术十分感兴趣,不断修建宫观并给予经济优待。
宋真宗时期,社会经济发展繁荣,澶渊之盟刺激他重视本土宗教,宋真宗用了大量精力来扶植道教:宣扬天神降临、天书下降,尊神明赵玄朗为“圣祖”,并封禅泰山;大量兴建宫观,设置宫观提举;制订节日、敬神乐章,编纂《天宫宝藏》、《云笈七笺》;迷恋神仙方药、外丹黄白、养生之术。此后,宋仁宗、宋英宗、宋神宗、宋哲宗继承了宋真宗的崇道政策。
宋徽宗赵佶掀起了北宋第二个崇道高潮,实施了一系列崇道措施:宣扬“天神下降”的神话,自称“教主道君皇帝”;大建道观,在各地兴建神霄宫;热衷于为神仙人物加封赐号,如封玉帝为“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”,封关公为“义勇武安王”,封妈祖为“南海女神”;模仿朝廷管理品秩,设立道阶、道职,并大兴符箓道法,与张继先、林灵素、王文卿等道士交好;提倡学习道经,设立道学制度和道学博士,列《内经》、《老子》、《庄子》等为修习经典;重编道教历史,编修《政和万寿道藏》。此外,徽宗也实行尊道贬佛的政策。
北宋时期,道教符箓道法特别兴盛,最有影响力的是茅山、龙虎山、阁皂山“三山符箓”,其中茅山宗实力最强,组织严密,高道众多,与统治者关系密切;龙虎宗张天师与统治者的联系逐渐加强,为正一道的崛起奠定了基础。新的道派也相继出现,一是以林灵素为代表的神霄派,二是以饶洞天为代表的天心派,南昌的许真君信仰也在兴起。
在唐朝发展到极盛的外丹术逐渐衰落,内丹学经过陈抟、张伯端的发扬而流行,并成为道教修炼术的主流和道教理论阐发的核心。
陈抟的思想主要有易学、老学、内丹三部分,将黄老道家思想、道教修炼方术和儒家修养、佛家禅理融为一体,他的易学著作有《河图》、《洛书》、《无极图》、,内丹著作有《指玄篇》、《入室还丹诗》。陈抟的丹法要点是,通过修炼精气神,进而实现小周天和大周天,依次进入“炼精化气”、“炼气化神”、“炼神还虚”而“复归无极”,炼成金丹大道。他的易学思想被周敦颐、邵雍、张载等吸收,促进了宋明理学的兴起。
张伯端的《悟真篇》取义于《道德经》、《参同契》,以诗词形式总结了北宋以前的炼丹术,继承钟离权、吕洞宾的“道佛双融”、“性命双修”之说,而又以“先命后性”为其特点,并对陈抟《无极图》的思想进一步发挥,阐明了火候进退、性命之学、炼气化神等内丹秘诀,促进了内丹学的蓬勃发展,是道教修炼术上一部承先启后的重要经典。
此外,张无梦、陈景元、贾善翔对道论、科仪的发展做出了贡献。